新风采集:外部空气经防虫网、初效过滤器(G4/F5级)预过滤,拦截大颗粒物(>5μm)。
温湿度预处理:
夏季:表冷除湿 → 加热补偿(防过冷)
冬季:加热加湿 → 冷却平衡(防过热)
有害物拦截:配置化学过滤器(如活性炭层)吸附SO₂、NOₓ等大气污染物。
回风回收:洁净室内部空气通过侧墙/地板回风口收集(回风率通常达70%~90%)。
混合调节:新风与回风在空调箱(AHU)内按设定比例混合(如新风占比10%~30%)。
二级过滤:混合风经中效过滤器(F7~F9级)去除≥1μm颗粒物(如皮屑、花粉)。
冷却/除湿:混合风通过冷水盘管降温至露点以下,凝结除湿。
加热/加湿:
电热或蒸汽再热控制送风温度(精度±1℃内)。
干蒸汽加湿器调节湿度(波动<±5%RH)。
特殊需求处理:
低湿环境:增加转轮除湿机(可达-40℃露点)。
无菌环境:蒸汽加湿前需灭菌处理。
三级过滤:
高效送风:经HEPA过滤器(H13~H14级)对≥0.3μm颗粒过滤效率>99.97%。
超高效送风:ULPA过滤器(U15~U17级)对≥0.12μm颗粒过滤效率>99.999%。
净化装置布局:
集中送风:高效过滤器集成于空调箱末端。
分布式送风:FFU(风机过滤单元)安装在洁净室吊顶,实现局部层流。
层流控制:
垂直层流:顶部FFU送风 → 高架地板回风(适用于ISO 5级以上区域)。
水平层流:侧墙送风 → 对侧回风(适用于隧道式洁净室)。
乱流控制:顶送侧回方式,通过换气次数稀释污染物(如ISO 7级区域换气≥60次/h)。
压差维持:调节送/回风量,使洁净室相对邻室保持正压(+5~20Pa),气流由洁向污单向流动。
污染区排风:工艺设备废气、化学品存储间排风经独立管道导出。
能量再利用:
排风与新风通过转轮/板式热交换器进行热回收(效率40%~70%)。
部分洁净室采用二次回风系统减少冷热损失。
关键设计原则:
过滤渐进性:预过滤→中效→高效三级防护,延长末端过滤器寿命。
动态调节:传感器实时监测粒子数、压差、温湿度,自动调节风机频率/阀门开度。
分区分级:核心区(如光刻区)采用单向流,辅助区(更衣室)采用乱流设计。
行业应用差异:
电子厂:侧重温湿度稳定性(±0.5℃)及分子污染控制。
药厂:强调微生物截留及压差梯度防交叉污染。
生物实验室:需负压隔离及HEPA排风过滤。
该流程需定期验证性能(如粒子计数、检漏测试),确保符合ISO 14644-1等标准要求。